龙八新闻
投资金融业要在高质量龙八国际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金融,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强化对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继续毫不动摇扩大金融业开放,吸引更多全球高质量金融资源,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金融支持。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始终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努力回答的时代之题是,如何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真正做到“强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重要论断表明,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目标。我们必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际上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因此,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解决好质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就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发展中面临的矛盾,面向各个方面的主要制约,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投资、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龙八国际。为了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中央、国务院于近期专门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习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明确了新时代金融的定位。既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那么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也就理应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主题。我们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始终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切实管用的举措全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
2019年2月22日,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这一重要论断生动刻画出两者之间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龙八国际,为我们理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石:金融体系不断将作为国民经济“血液”的货币资金输送到经济“肌体”当中,通过货币资金的流动来引导实际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的配置,从而服务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反过来,经济肌体的强健也为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创造出大量需求。
在经济和金融的关系中,实体经济发展是根本,金融服务是支撑。一方面,金融之于经济,显然是第二性的,它起到的是辅助性、服务性、支撑性的作用,通过利用金融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媒介功能来助力经济繁荣与稳定。另一方面,经济之于金融,起到的则是决定性作用,是决定其能否兴旺强盛的第一性、主导性、基础性因素,没有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经济运行做支撑,金融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
以上述理论框架为支撑,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定位于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从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
——增强适应性,就是要努力发挥好金融的资源配置媒介作用,使得金融发展更好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来带动劳动、技术、土地、数据等各类实体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提高竞争力,就是要将金融视为国家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以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宏观调控能力强、金融韧性好等优势,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金融体系,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普惠性,就是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既持续增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包容性,又有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
归结起来,我国金融体系中形形的风险点,大体是以下三类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是在实体经济内部,结构性问题长期积累,投资回报率下降,构成金融风险滋生的土壤;二是在金融体系内部,金融制度与金融结构存在扭曲和错位,导致金融体系内部的自我循环不断强化;三是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循环流转通道出现了梗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下降。
总之,上述因素均可归为来自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这表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均在供给侧。破解这些难题,最根本的办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注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二要完成金融体系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转向效率改进、质量提升、竞争力提高的新方位;三要疏通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循环,消除堵点,降低交易成本。三管齐下,综合施策,方能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血脉畅通,激发肌体活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换言之,促进经济金融共生共荣,不仅需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同样也需要金融体系自身从供给侧实施变革,激发活力。既然金融体系的短板和不足主要是在供给侧;既然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我国金融服务的供给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那么,从供给侧的结构问题入手深化金融改革,便成为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发挥党在金融工作者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新设立的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等制度框架之下不断健全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研究审议金融领域重大政策、重大问题,指导金融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走好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按照《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要求,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要着力解决普惠金融普而不惠的问题,切实降低金融服务成本;要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全面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建立和完善以绿色金融标准、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服务创新、国际合作协调为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体系,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系统性安排;要有效捕捉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之中,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关键作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稳定经济增长。还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财政资金投放、国债管理、国库现金管理、重大风险处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切实提高宏观经济政策效能。
——深化利率、汇率和国债收益率形成机制改革。着眼于健全金融市场基准和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切实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效联动。既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变革和提升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又要用法治化、制度化的办法做好金融科技领域反垄断和平台经济治理工作,使新技术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起来,促进科技向善。
——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金融发展的底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性考量。近期在俄乌冲突中出现的各种“金融武器化”现象进一步凸显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要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维护金融基础设施安全,争夺在金融产品定价、数据治理、金融标准化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