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八新闻
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龙八国际资占比降至504%
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放缓,延续2022年逐月下行的趋势,增速从年初1-2月的5.5%降至1—12月的3.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从2022年的微增0.9%转为下降0.4%,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而国有部门投资增速依然高达6.4%,由于同期PPI下降3.0%,因此国有部门投资的实际增速更高,来自国家预算的资金增长了9.0%。
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下滑,同比下降9.6%,无论是全国投资还是民间投资继续受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拖累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2%,全国制造业投资增长6.5%,民间制造业投资保持9.4%的不错增速。不过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半年明显恢复后,从6月起投资势头再次转弱,全年仅增长0.6%,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则下降2.7%。
2022年受疫情防控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负增长,GDP仅增长3.0%,这给了2023年的增长以较低的基数。展望2024年,消费由于较高的基数和就业与收入压力而难以保持较高增速,房地产投资仍可能继续收缩,不稳定预期下民间投资的信心依然脆弱,因此国有部门投资仍可能保持较高增速,以支持投资和经济增速。只不过债务负担较高的地区将放缓国有部门投资,由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的地区支持国有部门投资,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同比增长3.0%。由于PPI下降3.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龙八国际,比上年实际增长6.4%,超过GDP增速1.2个百分点,可以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较强劲的增长。
2023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8.9%投资,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2.5%,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4%,向下拉动GDP 0.6个百分点。
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三分之一。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可以说在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消费恢复比较明显。而自2019年保持双位数增长、2020年高峰时贡献四分之一GDP增长的净出口在2023年转为负增长,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下降6.2%。
2023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53544亿元,同比下降0.4%;而国有部门投资增速高达6.4%。从登记注册类型看,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2.7%,外商投资企业增长0.6%,私营企业下降5.0%,个体经营下降3.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仅为50.4%,已降至2012年公布民间投资数据以来的最低点。
从各月情况看,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逐月下行,5月开始转为负增长,至7月下降趋势基本企稳。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年初从2022年创纪录的负增长4.7%开始恢复,至四五月份已恢复至5%以上,但之后势头再次走弱,至11月甚至一度负增长0.3%。
自2022年4月以来,国有部门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对冲民间投资的下滑和低迷,稳住整体投资规模。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情况来看,2023年来自国家预算的资金增长了9.0%,而全部实际到位资金下降1.4%。除了国家预算资金之外还有规模庞大的债券,2023年全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555亿元,加上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资金来自债券的资金在2022年增长8%的基础上,2023年又增长4.3%。
2023年1—11月龙八国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4个,总投资1.28万亿元,其中审批108个,核准36个,主要集中在能源、高技术、交通等行业。2023年,各登记注册类型中,有限责任公司类别下的国有独资公司投资增速达7.3%,国有企业的增速为4.9%。
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2.9个百分点。其中,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2.0%,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5.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7.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6.7%,这些是国有部门投资发力的重点领域。从地区看,东部地区支撑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4%;其他三个地区增速或为零或为小幅负增长。
从资金拨付和项目进度看,国有部门的投资增长势头还将继续保持。2023年末,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陆续下达,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近2900个项目。随着资金加快拨付使用,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有利于释放基础设施领域的潜力和空间,促进下阶段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另外,202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将进一步为2024年国有部门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基建、制造业、房地产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领域,在通常年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近三分之一,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电燃热水业、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占约三分之一,不含房地产业的其余第三产业占约三分之一。其中,国有部门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民间投资则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
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下滑,同比下降9.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下降6.5%,房屋施工面积下降7.2%,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0.4%。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导致第三产业投资仅增长0.4%,第三产业民间投资下降6.2%。相比之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0%,第二产业民间投资增长9.9%。
从全国来看,19个行业门类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维修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等9个行业门类投资增速高于全国投资增速,其余10个行业门类投资增速低于全国投资增速。
从民间投资来看,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等4个行业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大幅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采矿业、教育等3个行业民间投资保持正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农林牧渔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4个行业民间投资增速负增长。另据国家统计局解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8.1%和11.8%;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
受益于近年来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民间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速。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3个行业大类民间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制造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无论是全国还是民间增速都排在制造业各行业大类的首位,主要原因是“双碳”政策驱动的新能源投资。其他受益于新能源投资的行业还有汽车制造业,民间和全国投资增速都较高。
长期以来国内居民部门消费不足,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又依赖非市场化的国有部门投资。
中国住户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仅为60%左右,导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差距较大,2023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仅为43.9%,全国居民消费支出更是仅占GDP的30.0%。国内需求低迷实则是因为居民消费低迷,所以常年靠大规模的国有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需求。而消费占比低是因为住户部门的初次分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低。
1978年至2022年的45年间,中国资本形成率最高是2010年和2011年的47.0%,最低是1982年的31.9%,平均值是39.5%,中位数是39.1%。如此长时间、如此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世界无出其右。特别是2008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2009年资本形成率跳升到45.5%,并在之后维持在较高水龙八国际平,也由此带来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债务规模庞大等诸多问题。
所以,在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发力点关键在于调整结构,一方面要重申改革方向,释放改革红利,松绑经济,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一方面要缩减国有投资规模,提高国有部门投资效率,摆脱高强度的投资与不可持续的债务依赖。